JAT

Journrals Automatic Translation project for East Asia Studies - Chinese

作者名: Janice C. H. Kim - York Universit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4, Numbers 1-2, 2024, pp. 211-218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天空中的女性: 現代韓國建構中的性別與勞動》Hwasook Nam 著 by Hwasook Nam

韓國經濟在二十世紀的最後四十年中呈指數級增長,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躍升為最富裕的國家之一。自1990年代中期「新自由主義轉向」以來,多個重疊的群體聲稱對「漢江奇蹟」負有責任。其中主要的推動力包括由大將軍轉任總統的朴正熙(1961-1979)及其軍方盟友的統合主義策略和強硬手段;此外,財閥和工會的簡化組織網絡,以及小型企業家和工人的努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這段成功故事中,女性的參與雖然不可忽視,卻常常被忽略——特別是工廠女工,她們是 Hwasook Nam 的《天空中的女性:現代韓國建構中的性別與勞動》一書的主題。 在引言中,Hwasook Nam 追溯了她關注南韓工廠女工的兩個動機:第一個動機來自她對造船業的廣泛研究,該研究發表於《建造船隻,建造國家》( Building Ships,Building a Nation )一書中,她發現工人們往往基於父權責任的假設來形成他們的意識。企業、工人和國家之間「由發展型獨裁培育的」家長式互惠觀念,使得男性工人能夠建構他們的主體性和公民權主張(第6頁)。這種觀念無疑助長了1987年六月民主運動(Yuwŏl minju hangjaeng 월 민주 항쟁)的大規模抗議活動,該運動推翻了全斗煥(Chun Doo-Hwan)的軍事政權(1980-1988),並推動了憲法修訂、總統直選以及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的通過。其中最重要的權利是工人權利,這引發了1987年的「大工人鬥爭」(Nodongja taet’ujaeng 노동자 대투쟁),並導致了一系列工業動盪,直到1990年。隨著這些罷工變得更加激進,工會及其成員數量激增,這場依賴工廠女工動力的運動開始「批評和淡化」她們的貢獻,這構成了 Hwasook Nam 撰寫本書的第二個理由(第5頁)。 (Women in the Sky: Gender and Labor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Korea by Hwasook Na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1. Pp. ix + 277. $47.95 hardcover, $31.99 e-book.)

作者名: Philip A. Kafalas - Georgetown Universit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4, Numbers 1-2, 2024, pp. 207-211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物的承諾與危險: 晚明中國文學與物質文化》Wai-yee Li(書評) by Wai-yee Li

我們被事物所包圍。描繪一個文學傳統如何框架化並問題化人與事物之間基礎但變動的關係,是一項艱鉅的任務。Wai-yee Li 在《物的承諾與危險》中的焦點是晚明和清初,但需要先鋪陳早期有影響力的思想,然後再處理晚明時期各種文學文本的爆炸性增長、該時期對複雜情節的偏好,以及晚明鑑賞世界的複雜性。Li 對這一任務準備充分,她對大量相關文獻的了解在此特別有助益。《物的承諾與危險》分為四章,每章圍繞一個二元對立展開,這些對立起初似乎暗示著清晰的區分:「人與物」、「雅與俗」、「真與假」、「失與得」。但 Li 展示了在晚明文學和美學論述中,這些簡單的區分往往被質疑甚至顛覆。 (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Things: Literature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y Wai-yee L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2. Pp. xi + 362. $140.00 hardcover, $35.00 paper, $34.99 e-book.)

作者名: Maram Epstein - University of Oregon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4, Numbers 1-2, 2024, pp. 227-231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明代中國的語言文化: 聲音、文字與知識邊界的重新定義》——Nathan Vedal by Nathan Vedal

這項對十六和十七世紀知識史的細緻研究追溯了將不同明代學者群體聯繫起來的知識和方法線索,這些學者在研究語言時運用了源於數學、音韻學和音樂的技巧。十八世紀晚期的《四庫全書》編纂者及其附帶的注釋書目,有效地貶低、扭曲並在很大程度上抹去了明代對清代語言學發展的許多貢獻。《The Culture of Language in Ming China》與何玉明的分析相呼應,為清代考據學者所描述的明代語言學研究的「錯誤」提供了有力的辯護。十六世紀豐富的印刷文化推動了一系列與「小學」(即現今譯為語言學的前現代術語)相關的知識項目。儘管其名為「小學」,但它從未被視為次要的學問領域。與專注於道德哲學的「大學」相對,「小學」是理解聖人意圖的必要途徑。儘管興趣與目標各異,明代學者廣泛閱讀「小學」領域的著作,形成了一個致力於精煉方法論和擴展知識的折衷知識群體。Vedal 探討的許多方法論問題可能對大多數讀者來說並不熟悉;幸運的是,他巧妙地總結並將其置於背景中加以解釋。值得讚揚的是,他和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在書中加入了大量插圖和類似教科書的插頁,以解釋前現代語言學、宇宙論、數學和音樂概念的技術層面。前五章的每一章都描繪了影響多樣化項目發展的知識力量,這些項目被《四庫全書》的編者斥為「『雜亂之學』(鋀飣之學)、『無根據』(非有根據)和『荒謬』(杜撰)」(第7頁)。第一章「萬物之數:音樂、宇宙論與語言的起源」,將明代對音韻學的興趣置於新儒學宇宙論思想的脈絡中。宋代的「道學」曾建立了涵蓋所有歷史和地區變化的理論模型。基於邵雍(1011–1077)的信念,即音樂、宇宙論和語言的綜合研究——這些都是「氣」能量的不同表現——可以揭示天道的「理」(Vedal 將其譯為「Coherence」),明代學者試圖盡可能準確地重現「原始聲音」的記錄。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努力製作音韻表,以代表所有可能的音素和音高。明代音韻學家認為,這些理論推導出的表格代表了「自然(自然)知識」,並是克服依賴個人感知的「片面(私)和人為(人為)知識」限制的手段(第19頁)。與邵雍的方法相比,明代將音韻學與宇宙模式對齊的做法,更多是對新方法論的發展,而非對道德真理的探索。第二章「來自西方的文字:梵文、拉丁文與明代中國的音韻可讀性」,介紹了明代對不同音韻表示系統的實驗與辯論。第三章「文字、古代與心智訓練:對書寫非論述潛力的形上學探究」,探討了與理想主義「心學」相關的學者如何接近聖人意圖的方法。正如 Vedal 所記錄的,儘管思想意識形態不同,明代不同學派的學者廣泛參與了同時代人的研究。 (The Culture of Language in Ming China: Sound, Script,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Boundaries of Knowledge by Nathan Vedal.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2. Pp. ix + 321. $140.00 hardcover, $35.00 paper, $34.99 e-book.)

作者名: Peter D. Shapinsky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Springfield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4, Numbers 1-2, 2024, pp. 218-223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閱讀中世紀遺跡: 十六世紀日本的城市生活與毀滅,作者:Morgan Pitelka by Morgan Pitelka

在《閱讀中世紀遺跡》一書中,Morgan Pitelka 從他所謂的「桃山神話史」中拯救出中世紀城市一乗谷(福井縣)的歷史:這種神話史以偉人為中心,呈現出一種經過淨化且目的論式的日本統一視角(第2-3頁)。Pitelka 將一乗谷描繪為一個被抹去的替代未來的遺址,一個由個體居民及其物質文化之間集體而多樣的日常生活互動所組成的「小宇宙」(第222頁),並將其視為日本早期現代統一過程中偶然性與創傷的教訓。他聚焦於朝倉家族,該家族在十五至十六世紀期間從一乗谷城投射權力,並以文化武將的身份展現自我,直到織田信長(1534–1582)於1573年摧毀了他們及其首都。Pitelka 的方法論通過幫助我們解讀這座城市的考古遺跡,擴展了可用的檔案資料。這座城市的許多書面遺產在1573年被燒毀。然而,由於遺址從未被重建,自196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發掘出了大量文物,Pitelka 運用物質文化研究的方法來解讀這些文物。通過這種方式,Pitelka 揭示了「日常生活的節奏」(第5頁)。物品幫助居民,例如朝倉家族,為不同情境建構不同的自我,並參與儀式實踐——Pitelka 所指的是宗教實踐和正式的社會互動。因此,一乗谷的物質文化傳達了人類與非人類之間複雜的能動性互動。一乗谷的考古記錄揭示了「前現代人們心態與人類經驗的多樣性」(第222頁),超越了像京都這樣的文化核心,並展示了設計與功能的典型性。Pitelka 通過對九州大友家族首都府内等區域城市的比較掃描,展示了後者。為了對抗那些生成現存傾向於霸權式統一敘事檔案的政治,Pitelka 有時運用情感、想像重建(第1-2頁)以及感官語言(第172頁)來解釋物品如何傳達對過去的具體連結印象。 (Reading Medieval Ruins: Urban Life and Destruction in Sixteenth-Century Japan by Morgan Pitelk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Pp. xiv + 241. $99.00 hardcover, $29.99 paper, $29.99 e-book.)

作者名: Elisabeth Kaske - Universität Leipzig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4, Numbers 1-2, 2024, pp. 236-241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權力有價: 清代中國官職的購買 作者:Lawrence Zhang by Lawrence Zhang

明清時期官僚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的觀念,在我們對中國的理解中根深蒂固。1691年,耶穌會士Louis Le Comte從中國返回後告訴他的法國同胞:「政策的第四條準則是永遠不出售任何官職,而是根據功績授予。」當時,路易十四正盡可能地出售官職,市場能承受多少就賣多少。事實上,正如Lawrence Zhang所展示的那樣,康熙皇帝(1662-1723年在位)早在1674年就開始出售官職,這比Le Comte的訪問還要早一些,而他的繼任者也斷斷續續地繼續這一做法,直到1911年清朝滅亡。中國的消息傳到歐洲時往往已經過時,這次更是晚了300多年。Zhang認為,由於受到關於晚期帝國中國官職獲得的科舉神話的影響,歷史學家們忽視了科舉考試之外的其他途徑。在他的傑出著作中,作者致力於糾正我們的理解。購買官職不僅完全合法,科舉和購買官職也是獲得政府職位的兩種替代途徑:一個是裝飾華麗的正門,另一個則是實用的側門(第12頁)。更妙的是,走側門並不會帶來名譽上的損失(第191頁)。儘管清朝的各位皇帝對於是否有財政需求出售官職的意見不一(第6章),但那些渴望維持其官職地位的富裕家族確保了這一需求始終存在。 (Power for a Price: The Purchase of Official Appointments in Qing China by Lawrence Zha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23. Pp. xiii + 305. $59.95 hardcover, $32.00 paper.)

作者名: Ya Zuo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4, Numbers 1-2, 2024, pp. 195-199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在地化學習: 1100–1600年間婺州的文人事業》作者:Peter K. Bol by Peter K. Bol

《在地化學習》是一項研究中國中晚期帝國時期五百年間文人文化的研究。研究的核心是「學」(xue 學),這是一項結合了文人作為學者官員雙重角色的文學哲學追求與政治成就的事業。該研究採取了獨特的地方視角,追溯了婺州(今金華)這一特定南方地區的學術發展。本書展示了婺州文人根據時代變遷制定了不同的學術議程,並基於其地方化的知識傳統發展出一種凝聚的身份認同。婺州文人將他們的城鎮與學術相聯繫,並將學術與他們的城鎮相聯繫,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窗,觀察新儒學從鼎盛到衰落的全國性發展。《在地化學習》共分八章,涵蓋了四個主要的歷史發展階段。前三章討論了十二世紀和十三世紀,當時文人處於文化和政治影響力的巔峰。第一章介紹了呂祖謙(1137–1181),這位著名學者將新儒學引入婺州學生中,並建立了一個地方學術社群。第二章展示了婺州在1100年代至1200年代間知識生活的辯論與動態,包括呂祖謙去世後不同新儒學課程之間的競爭、蓬勃發展的印刷業,以及文人將論辯性寫作作為學習手段的現象。第三章聚焦於十三世紀的三部「類書」(leishu 類書),這些書籍展示了一種新的文化目標,即結合廣泛且多樣的知識興趣(「廣博」)與對組織凝聚力的承諾(「連貫」)。作者們記錄了自然與文化中的各種經驗,並非作為隨機、零散的事實,而是作為某些觀點和論證的有組織展示。 (Localizing Learning: The Literati Enterprise in Wuzhou, 1100–1600 by Peter K. Bo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22. Pp. xiv + 393. $70.00 hardcover.)

作者名: Barbara R. Ambros -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4, Numbers 1-2, 2024, pp. 223-227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富士山信仰: 近代日本獨立宗教的興起》——Janine Anderson Sawada by Janine Anderson Sawada

富士講(即富士山的朝聖信仰),作為日本現代新宗教的先驅,一直是日文和英文學術研究的焦點,尤其是其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狀況。然而,其從十七世紀初到十八世紀初的形成歷史卻鮮少受到關注。Janine Anderson Sawada 的博學之作《富士信仰:近代日本獨立宗教的興起》填補了這一空白,該書涵蓋了由遊方苦行僧角行藤佛(1541?–1646)所開啟的獨立運動的興起,並追溯至商人食行身禄(1671–1733)在富士山上的自殺。除了文本資料外,Sawada 還考察了與這一運動相關的豐富物質文化和身體實踐,該運動最初在富士山附近的農民中傳播,隨後在江戶的市民中扎根。Sawada 的導論副標題為「民眾宗教的研究」,通過解釋數十年來學者如何研究民眾宗教(minshū shūkyō)和新宗教(shinshūkyō),闡明了其研究的方法論和學術基礎。Sawada 對民眾宗教研究及其陷阱的概述尤其值得注意,因為這一術語在英文學術中受到的批判性關注遠少於新宗教的概念。她還深入探討了德川時代宗教偏離的範疇,這一時代早於現代「宗教」(shūkyō)及其對應概念「迷信」(meishin)的出現。她解釋道,當局更關注的是越軌行為,而非團體是否宣揚邪惡教義——這與基督教的異端概念形成對比。這一深刻的觀點幫助我們理解近代日本何為異端,並為現代宗教概念出現前東亞前現代時期越軌、異端運動的政治討論提供了更廣泛的貢獻。例如,Sawada 提到的一個用於描述此類運動的本土術語——「淫祀」(inshi;中文:yinsi)——在前現代中國也被用來指稱過度或非法的崇拜,並可為日本案例提供有益的對比。在那裡,焦點似乎也集中在越軌的儀式行為而非教義爭議上。最重要的是,Sawada的專著為那些認為富士講運動是通向理性現代性墊腳石的民眾史學者提供了一個有證據支持且成功的反駁論點。 (Faith in Mount Fuji: The Rise of Independent Religion in Early Modern Japan by Janine Anderson Sawad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 2021. Pp. xiv +273. $68.00 hardback, $28.00 paper, $24.99 e-book.)

作者名: Mariana Münning - Heidelberg Universit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4, Numbers 1-2, 2024, pp. 155-165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創建一種中國國語 by Janet Y. Chen; Gina Anne Tam

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仍將推廣普通話視為一項迫切且未完成的任務,這可從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中看出,該文件提出了到2025年實現全國普通話普及率達到85%的目標。然而,創建國家標準語言的過程始於十九世紀,關於這一漫長且充滿爭議的過程,相關資料和研究極為豐富。本文所評論的兩部著作,儘管如此,仍是重要且富有洞察力的補充,它們不僅挑戰了根深蒂固的誤解,還為相關討論增添了重要視角。Janet Y. Chen通過大量新獲取的檔案資料實現了這些新穎的見解,而Gina Anne Tam則通過新的分析達到了同樣的效果。這兩本書似乎在對話,從略微不同的角度部分涵蓋了相同的事件。兩部作品以不同的方式達到了相同的效果:它們挑戰、解構並摒棄了關於中國和台灣官方語言選擇與實施過程的線性、目的論和勝利敘事。考慮到流傳的宣傳和神話之多,這一貢獻的重要性不容小覷。Janet Y. Chen將《The Sounds of Mandarin》稱為語言的「社會史」(第7頁),這確實是本書的定位。它幾乎沒有試圖解釋推廣國語背後的語言學原理,而是基於大量未發表且迄今未被研究的主要資料,以及同樣廣泛的已發表資料和二手文獻,展示了各行各業的人如何對政府的語言規劃政策作出反應。她的目標是挑戰關於標準語言推廣的單向、不斷進步且成功的線性敘事,而她在這方面取得了成功。該書成功地展示了各種離心力,如現實情況、戰爭、流離失所以及經濟和政治動盪,如何阻礙、停滯和減緩了自上而下的政府語言政策,但諷刺的是,這些因素也在無意中促進了「語言統一」。 (The Sounds of Mandarin: Learning to Speak a National Language in China and Taiwan, 1913–1960 by Janet Y. Ch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3. Pp. 424. $140.00 hardcover, $35.00 paper, $34.99 e-book. Dialect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860–1960 by Gina Anne Ta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Pp. xiv + 262. $108.00 hardcover, $29.99 paper, $29.99 e-book.)

作者名: C. Patterson Giersch - Wellesley College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4, Numbers 1-2, 2024, pp. 231-235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共同基礎: 藏傳佛教的擴展與清帝國的內亞》——Lan Wu by Lan Wu

本書是近年來關於清朝(1636–1912)最具原創性與重要性的研究之一。它探討了藏傳佛教在清朝帝國建構中的角色,從而持續修正對帝國普世主義意識形態內亞淵源的理解。然而,其原創性在於 Lan Wu 如何從空間轉向(spatial turn)——及其近期在帝國與邊疆研究中的應用——獲得啟發,主張清朝的擴張與藏傳佛教格魯派及以達賴喇嘛為中心的甘丹頗章政權的擴張是同步且共生的。清朝、甘丹頗章與格魯派共同創造了一個 Lan Wu 稱之為「佛教內亞」的共同基礎,這是一個政治與宗教空間,「從西藏中部」延伸至「黃河上游」,並進入蒙古與滿洲(第3頁)。為了展示佛教內亞如何形成,Wu Lan 將本書結構分為四個互補的章節。前兩章探討了安多(青海)領土治理的發展,以及北京雍和宮轉變為格魯派寺廟的過程,從而展示了藏傳佛教徒的野心如何影響清朝的行政與儀式空間——甚至是在首都的核心地帶。第三章則是一次發人深省的考察,前往通常與清朝征服相關的內蒙古多倫諾爾;然而,在 Lan Wu 的解讀中,多倫諾爾成為藏傳佛教學習與製造的中心,格魯派知識分子與工匠在此努力深化西藏中部與蒙古之間的「橫向」聯繫。最後一章回到北京,介紹兩位皇室成員及其對藏傳佛教知識的生產,揭示藏傳佛教不僅是一種政治工具:它成為一個沉浸式的「知識體系」,透過這個體系,包括愛新覺羅家族在內的精英們想像並參與他們的帝國。本書首先試圖說服讀者,佛教內亞是由清朝國家與藏傳佛教機構的同步擴張所創造的。對大多數讀者而言,清朝的征服已廣為人知,但一個擴張的西藏「政體」的概念可能較為陌生。導論從學術研究中提出論點,認為自1642年成立以來,甘丹頗章及與之相關(但更古老)的格魯派形成了一個「沒有中央集權或明確邊界」的擴張性政體(第14頁)。這一論點反映了邊疆研究對恢復前現代本土領土化形式的重視,以及對非歐洲國家建構的探討興趣。Lan Wu 受到佩卡·哈馬萊寧(Pekka Hämäläinen)對科曼奇「帝國」探索的啟發,該帝國與北美的歐洲帝國同步成長,但並未依賴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或劃定的邊界。在十七世紀,藏傳佛教政體透過宗教機構與轉世體系擴展其影響力,而非軍隊與行政官員。傳教者向東移動,創造了「宗教歸屬感」(第18頁),同時也建立了寺院,這些寺院成為「連接內亞各地佛教徒的關鍵節點」(第21頁)。此外,寺院的建立伴隨著轉世世系的創立,這些世系將精神、經濟與政治權力代代相傳(第19頁)。 (Common Ground: Tibetan Buddhist Expansion and Qing China’s Inner Asia by Lan Wu.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2. Pp. xv + 229. $140.00 hardcover, $35.00 paper, $34.99 e-book.)

作者名: Seonmin Kim - Korea Universit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4, Numbers 1-2, 2024, pp. 143-153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朝鮮與中華帝國 by Sixiang Wang; Yuanchong Wang

近幾十年來,內亞引起了中國歷史專家的極大關注。學者們挑戰了我們以往對中國帝國統治的理解,研究了草原上的各個民族及其獨特的政治傳統,並將藏傳佛教視為與儒家思想並列的帝國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內亞並非我們探索中國帝國性質的唯一背景。歷史上,朝鮮與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繫,尤其是共享邊界和使用漢文。在探索中國歷史中帝國性質的過程中,Sixiang Wang 和 Yuanchong Wang 將目光投向了朝鮮王朝(Chosŏn Korea),這提供了與內亞視角截然不同的中國觀。Sixiang Wang 在《Boundless Winds of Empire》中,以及 Yuanchong Wang 在《Remaking the Chinese Empire》中,都將中國帝國理解為以儒家文明為基礎、以中國為中心的帝國建構。他們也同樣關注英文翻譯術語,認為這些術語帶有強烈的現代內涵,因此無法恰當解釋東亞的過去。然而,他們對帝國統治的中國性以及朝鮮王朝的主體性的處理方式卻大相徑庭。在《Remaking》中,朝鮮王朝被用來證明滿清帝國的合法性,而在《Boundless Winds》中,朝鮮人則自願將明朝視為文明世界的統治者。《Remaking》對漢化提出了大膽的論述,而《Boundless Winds》則提供了更為細緻的解讀。 (Boundless Winds of Empire: Rhetoric and Ritual in Early Chosŏn Diplomacy with Ming China by Sixiang Wa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3. Pp. xxiii + 242. $140.00 hardcover, $35.00 paper, $34.99 e-book. Remaking the Chinese Empire: Manchu-Korean Relations, 1616–1911 by Yuanchong Wang.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8. Pp. xiii + 285. $130.00 hardcover, $35.95 paper, $25.99 e-book.)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