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Reviews Christian Lamouroux_ La dynastie des Song_ Histoire générale de la Chine (960– 1279)

作者名: Ari Daniel Levine -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GA
期刊名: T’oung Pao
期数: T’oung Pao 110 (2024)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Christian Lamouroux,《宋朝: 中國通史(960–1279)》 by Christian Lamouroux

隨著《La dynastie des Song》的問世,Christian Lamouroux創造了一部卓越且權威的綜合性著作,重新定義並重繪了整個研究領域。無論是在學術權威性還是概念統一性方面,它都超越了所有面向學術界的單卷或多卷本宋代歷史著作。Lamouroux將全球學者最新研究的全方位成果融入其獨特的視野中,探討了帝國治理的軌跡、政治經濟的張力、知識史的爭議以及社會文化想像的建構。在時效性和連貫性方面,它超越了《劍橋中國史》第五卷,並取代了Dieter Kuhn的《The Age of Confucian Rule》,成為任何語言中最權威的單卷本宋代歷史。但Lamouroux的成就規模絕對而非相對,其時代意義與內藤湖南(1866–1934)和Robert Hartwell(1932–1996)的貢獻相當。本書揭示了一位細膩歷史學家對宋帝國政治和財政機構無與倫比的掌握。Lamouroux採用了法國特色的史學方法,受20世紀末Annales學派重塑的影響,將偶然事件嵌入更深層的結構中。遵循《Histoire générale de la Chine》系列的慣例,本書結構分為兩個並列且相等的部分。第一部分“朝代史”包含五章宏大的政治敘事,前三章涵蓋北宋的宮廷陰謀、國內政策和地緣政治衝突,後兩章則專注於南宋的整體情況。第二部分“開放世界”包含五章專題,探討帝國的地理和種族邊界、政治經濟與商業革命、帝國主權與行政、精英文化與學習,以及宗教與社會組織。這些結構主題相互強化,每個專題章節都提供了多個前後連接的點,與朝代敘事中的特定時刻相連。雖然這種組織藍圖一目了然,類似於標準朝代史的本紀和志,這些因果和敘事聯繫的廣泛性在後續閱讀中變得更加清晰。我建議已熟悉政治敘事的讀者應從第二部分開始,再回到第一部分的開頭。 (Christian Lamouroux, La dynastie des Song: Histoire générale de la Chine (960– 1279). Paris: Les Belles Lettres, 2022. 36+816 pp., illus.)

Book Reviews Cinema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_ US Diplomac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Asian Cinema Network by Sangjoon Lee_ Ithaca_ NY_ Cornell

作者名: Earl Jackson - Asia Universit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Cinema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 US Diplomac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Asian Cinema Network by Sangjoon Lee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電影與文化冷戰: 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網絡的起源,作者Sangjoon Lee by Sangjoon Lee

電影與文化冷戰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矛盾,因為它在敘述上直截了當,但在理論定位上卻充滿神秘感。作者如此孜孜不倦地追求「韓戰停戰後二十年間,第一個戰後泛亞洲電影網絡的構成」(第4頁)這一單一故事,以至於歷史達成的敘事結局似乎排除了批判性回應的可能性。然而,正是Sangjoon Lee所呈現的這一側故事的表面完整性,才應該引發某些介入。這段歷史分為兩部分。「第一網絡」始於並終於亞洲基金會(TAF),這是一個聲稱為「非政府慈善組織」(實際上由美國中央情報局資助;第21頁),該組織「秘密支持東亞的反共電影業人士」以及「東南亞的華人僑民」;其使命是「贏得對蘇聯和中國的心理戰」(第9-10頁)。「第二網絡」則聚焦於從第一網絡中(或儘管如此)出現的現象:「作為冷戰、殖民和後殖民亞洲的文化和工業現象的亞洲製片廠網絡」(第12頁)。 (Cinema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 US Diplomac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Asian Cinema Network by Sangjoon Lee.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0. Pp. xvi + 291. $125.00 hardcover, $28.95 paper, $18.99 e-book.)

Book Reviews Circling In on “Asian Media Studies”

作者名: Alexander Zahlten - Harvard Universit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1, Numbers 1&2, 2021, pp. 289-301 (Article)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聚焦於「亞洲媒體研究」 by Diane Wei Lewis; Teri Silvio

「亞洲媒體研究」這樣的領域是否存在?若存在,它必然是一個定位脆弱的學科,受到近期重新定義的區域研究批評的影響,同時還需爭取主要以美國和歐洲為中心且日益哲學化的「正統」媒體研究關注。與此同時,毫無疑問,在東北、南或東南亞背景下自認為與「媒體」互動的研究工作已大幅增加。亞洲已成為一個生機勃勃且理論上肥沃的研究空間。在大多數此類研究中,機構化的區域劃分被隱含或明確地納入相應的研究框架,並且往往代表截然不同的方法、理論傾向、參考點和優先事項。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概括,但我仍建議,除了對視聽媒體形式的一般關注外,近年來有關南亞的英語學術研究往往突出去殖民化和後殖民性的問題。有關東南亞的學術研究建立在這些框架上,但日益探索移民和性別問題。另一方面,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的研究則著重於理解政治話語與媒體技術之間關係的斷裂與延續,並特別考慮檔案問題。以日本為中心的研究,或許最為突出,朝向媒體哲學的方法發展,並考慮重新思考區域性及媒體渠道之間的動態。在許多此類研究中,構成媒體(或更為模糊且包羅萬象的「媒體生態」)的棘手且幾乎肯定是故意的模糊性,可能為超越區域化孤島的重要討論開闢空間。但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更廣泛的討論尚未發生。在媒體研究框架或關注點進入區域研究的範圍內,所產生的工作往往選擇淡化媒體特異性的劃分,並以保留機構化區域劃分為代價,換取這些新的接觸區域。 (Japan by Diane Wei Lewi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9. Pp. xiii + 267. $55.00 cloth, $29.00 paper. Identity, Mediation, and the Cunning of Capital by Ani Maitra.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20. Pp. xi + 299. $99.95 cloth, $34.95 paper, $34.95 e-book. Puppets, Gods, and Brands: Theorizing the Age of Animation from Taiwan by Teri Silvio.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 2019. Pp. xvii + 270. $80.00 cloth, $30.00 paper, $24.99 e-book.)

Book Reviews Citizens of Beauty_ Drawing Democratic Dreams in Republican China by Louise Edwards

作者名: Xiaorong Li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2, Number 2, December 2022, pp. 151-156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美麗的公民: 在民國時期繪製民主夢想》作者:Louise Edwards by Louise Edwards

如封面上的女體操運動員圖像所示,《美麗的公民》分析了中華民國初期出現的兩個引人注目的形象的獨特結合:女性公民和時尚女性。通過檢視百美(baimei 百美)專輯中女性的視覺表現,這是晚清和民國初期中國印刷文化中最受歡迎的材料之一,Edwards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女性從「老式女士」到中華民國公民的轉變。正如俗話所說「好東西裝在小包裝裡」,這本薄薄的書籍蘊含了強大的力量。 (Citizens of Beauty: Drawing Democratic Dreams in Republican China by Louise Edward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0. Pp. x + 219. $105.00 hardcover, $32.00 paper, $30.00 e-book.)

Book Reviews Coeds Ruining the Nation_ Women_ Education_ and Social Change in Postwar Japanese Media by Julia C_ Bullock

作者名: Diane Wei Lewis -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1, Numbers 1&2, 2021, pp. 341-345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女學生毀國記: 戰後日本媒體中的女性、教育與社會變革 by Julia C. Bullock by Julia C. Bullock

1872年,《教育制度令》(Gakusei 學制)為日本現代學校制度鋪平了道路,呼籲實施義務教育和建立全國性的公立學校網絡。到了1907年,所有日本兒童——不分性別——都必須至少接受六年教育。教育法規對明治時期女性的識字率和就業率產生了特別顯著的影響,這些比率在昭和時期持續上升。女子學校不僅在擴大的學校系統中培養了新的教師;它們還為女性提供了基本的基礎教育,使她們能夠成為商店店員、巴士司機、文書工作者、服務員和電話接線員。女性教育率的提高直接促進了女性雜誌的爆炸性增長和新興城市中產階級的崛起。然而,女性仍然面臨著巨大的障礙,因為儘管教育機會增加,但《明治民法》(1898年)和「賢妻良母」(ryōsai kenbo 良妻賢母)的教義鞏固了這樣的期望:教育應該為女性的家庭和生育角色做準備。這些期望在戰爭時期持續存在——甚至增加,儘管勞動危機日益加深。1945年後,盟軍引入了旨在壓制軍國主義和消除日本社會中「封建」傾向的政策。女性教育和政治參與成為首要任務,儘管在這一時期,女性主要責任在於家庭和育兒的期望也指導了政策。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以其著名的支持聲明:「通過賦予日本女性選舉權來解放她們——作為政治體的成員,她們可以為日本帶來一種新的政府概念,直接服務於家庭的福祉。」盟軍規定義務教育必須實行男女同校,以確保性別平等並促進民主化——但這種「平等」是微妙地性別化的。 (Coeds Ruining the Nation: Women,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Postwar Japanese Media by Julia C. Bullock.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9. Pp. xvi + 227. $79.95 cloth, $24.95 paper, $24.95 e-book.)

Book Reviews Donald Harper and Marc Kalinowski (eds_)_ Books of Fat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Early China_ The Daybook Manuscripts of the Warri

作者名: Charles Sanft -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期刊名: T’oung Pao
期数: T’oung Pao 109 (2023) 705–712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Donald Harper and Marc Kalinowski 編,命運之書與早期中國的流行文化: 戰國、秦、漢的日書手稿 by Donald Harper and Marc Kalinowski (eds.)

如果那些認為早期中國研究領域陳舊且保守的人——親愛的讀者,我擔心這樣的人確實存在——能夠閱讀這本書,它將改變他們的觀念。這個領域遠非陳腐,隨著考古學家,以及令人遺憾的是,盜墓者打開古代墓葬並將手稿公諸於世,這個領域正在成長。「日書」及相關文本提供了關於行動和事件的吉日和凶日的資訊。新文本使學者們能夠在其中認識到,這些內容在傳統文獻中僅輕輕觸及,但我們現在知道,這在戰國晚期和秦漢初期是一股重要的文化力量。在《命運之書與早期中國的流行文化:戰國、秦、漢的日書手稿》中,編輯Donald Harper和Marc Kalinowski匯集了一部令人驚嘆的論文集,將中國和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匯聚一堂,形成了一個全面而詳細的日書及相關文本和實踐的介紹。編輯的「引言」(第1-10頁)介紹了日書,這種現代時代未知的文本類型,直到考古學家從睡虎地發掘出一部。這只是「日曆文本」中出現的第一部,Harper和Kalinowski將其解釋為「記錄特定活動的吉時和凶時及地點的日曆文本」(第2頁)。日書是「一種組織化的日曆雜集……不是一種日曆或年曆」(第7頁)。然而,在這種雜集中,除了其他材料外,仍然有一些吉日和凶日的列表——而這部分日書最為人所知。Harper和Kalinowski將這些文本呈現為一種在早期中國廣泛流傳的「技術文獻」(第4頁)。 (Donald Harper and Marc Kalinowski (eds.), Books of Fat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Early China: The Daybook Manuscripts of th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Han. Handbook of Oriental Studies. Section 4 China, Volume: 33. Brill: Leiden, 2016. xxv + 517 pp.)

Book Reviews Enlightenment and the Gasping City_ Mongolian Buddhism at a Time of Environmental Disarray by Saskia Abrahms-Kavunenko_ and_ The

作者名: Leslie E. Sponsel - University of Hawaiʻi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1, Numbers 1&2, 2021, pp. 321-328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啟蒙與喘息的城市: 環境混亂時期的蒙古佛教,作者 Saskia Abrahms-Kavunenko,以及:佛陀的足跡:亞洲環境史,作者 Johan Elverskog(評論) by Saskia Abrahms Kavunenko; Johan Elverskog

生態佛教,亦稱為生態達摩、綠色佛教及佛教環境主義,正日益受到追求。在1970年之前,關於生態佛教的出版物僅約十本,但在1990至2000年間,單單這十年就出版了超過兩百本。有些學者主張佛教本質上即具有環境意識。這觀點受到Johan Elverskog的挑戰,他根據自己從聖典及其他眾多來源中選取並解讀的段落,以及他在四十八頁註釋中引用的資料,提出了反駁。Elverskog在十個主要章節中,以細緻入微的論證展開他的觀點,這些章節前有前言及引言作為預示。Elverskog寫道,佛教是唯一遍及亞洲的宗教(第1頁)。他試圖對亞洲整個環境歷史進行宏觀的調查,專注於佛教的影響。他的時間聚焦於前現代時期(西元前500年至西元1500年)。他主張在這段時期內,佛教成為商品邊疆的主要力量,負責資源開採、森林砍伐、農業擴張(尤其是水稻種植)及城市化。佛教徒大幅改變了自然景觀,這對亞洲原初資本主義的發展有所貢獻。 (Enlightenment and the Gasping City: Mongolian Buddhism at a Time of Environmental Disarray by Saskia AbrahmsKavunenko.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9. Pp. xiv + 234. $125.00 hardcover, $30.95 paper, $20.99 e-book. The Buddha’s Footprint: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Asia by Johan Elverskog.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20. Pp. xiii + 176. $55.00 hardcover, $49.95 e-book.)

Book Reviews Fir and Empire_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s in Early Modern China by Ian M_ Miller_ and_ Timber and Forestry in Qing China_ Su

作者名: Jack Patrick Hayes - Kwantle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2, Number 2, December 2022, pp. 168-172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松與帝國: 近代早期中國的森林變遷,作者:Ian M. Miller,以及:清代中國的木材與林業:維持市場,作者:Meng Zhang by Ian M. Miller;Meng Zhang

Fir and Empire and Timber and Forestry in Qing China是兩部關於中國森林歷史的新穎且重要的英文研究著作。儘管中國和台灣的作者已經涉足中國森林歷史,但亞洲以外從事帝國及晚期帝國森林歷史研究的作者卻寥寥無幾。Ian Miller和Meng Zhang對木材管理、私人木材採伐及政府角色的深入且全面的探討,開創了新的研究領域。他們提供了歡迎的分析和敘事框架,清晰地描繪了漫長的晚期帝國時期(1000–1900)的起伏。兩位作者均聚焦於長江流域及中國南部和中部的地區,強調了中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在森林歷史中的特殊角色。理想情況下,環境和森林歷史學家、學生及森林政策專家應該同時閱讀這兩本書,因為它們相輔相成。這兩部極具可讀性的研究著作提供了優秀且實用的地圖、插圖和附錄。各章節非常適合高年級本科課程,而兩本書均可作為研究生課程的指定讀物。 (Fir and Empi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s in Early Modern China by Ian M. Miller.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0. Pp. xxi + 265. $40.00 hardcover, open-access e-book at https://uw.manifoldapp.org/ projects/fir-and-empire. Timber and Forestry in Qing China: Sustaining the Market by Meng Zhang.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1. Pp. xxi + 258. $105.00 hardcover, $32.00 paper.)

Book Reviews Ge Song_ Indes néerlandaises et culture chinoise_ Deux traductions malaises du Roman des Trois Royaumes (1910–1913)

作者名: Josh Stenberg -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期刊名: T’oung Pao
期数: T’oung Pao 109 (2023)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Ge Song, 荷屬東印度(印尼)與中國文化。兩部馬來文版《三國演義》(1910–1913) by Ge Song

荷屬東印度(印尼)與中國文化對於研究中馬小說作出了可喜的貢獻,這一顯著的文學類型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荷屬東印度出版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翻譯家和出版商主要集中在巴達維亞、三寶壟和泗水。該類型不僅在新秩序時期禁止中華文化之前對現代印尼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作為晚清中國小說在漢字世界之外的主要——或許甚至是首要——翻譯和改編場所的角色,正逐漸被認識到。這本新專著對1910年印刷的《三國演義》這一重要中國敘事世界的表達進行了豐富的研究,該作品在馬來西亞和印尼仍以其福建話音譯「Sam Kok」而聞名。中馬文本長期以來被忽視,部分原因是其語言複雜性,也因為源文本僅零星收集且現已廣泛分散,數字化進展雖有但並不穩定。蘇哈托時代對中華文化的敵意長期阻礙了印尼國內學者進行研究或保存,同時期的外交凍結也意味著中國的印尼研究學者難以接觸到這些資料。直到近幾十年,許多印尼華人仍透過印刷品、木偶戲、戲劇、漫畫和視覺藝術親密地了解《三國演義》的故事。但如今,中馬文本對於知識有限的福建話或荷蘭語的年輕一代來說,越來越成為一種語言挑戰,他們對早期拼寫的變化感到不耐煩。現在能夠熟練掌握這一豐富語言混雜體各要素的人——無論是學者還是普通人——遠少於幾十年前。這使得這一語料庫成為思考全球化偶然性和不對稱性,以及挑戰任何假定西方語言在亞洲內部交流中歷史主導地位的簡單目的論的有益素材。基於這些原因,Song的貢獻極為可貴。 (Ge Song, Indes néerlandaises et culture chinoise. Deux traductions malaises du Roman des Trois Royaumes (1910–1913). Paris : Archipel [Hors-série n° 1], 2021. xx + 344 pp., illus.)

Book Reviews Gender Politics at Home and Abroad_ Protestant Modernity in Colonial-Era Korea by Hyaeweol Choi

作者名: Don Baker -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2, Number 2, December 2022, pp. 147-151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家內外性別政治: 殖民時期韓國的基督新教現代性,作者為Hyaeweol Choi by Hyaeweol Choi

大韓民國(南韓)是亞洲最為新教徒化的國家。這一事實並不意味著韓國擁有最多的新教徒。中國,擁有大約五千八百萬新教徒,其新教徒人數超過韓國。印度,至少有一千一百萬新教徒,其新教徒人口也多於南韓。最近一項蓋洛普在韓國的調查發現,南韓僅有大約九百萬新教徒。然而,就新教徒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而言,近五千二百萬人口中有17%,以及自十九世紀末以來新教徒對政治、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影響,亞洲其他地方無法與南韓相比。Hyaeweol Choi 在這本書中強調了一個事實,認為如果不考慮本地皈依的基督教女性以及西方傳教士所扮演的角色,就無法討論韓國早期現代化的進程。通過這一論點,她挑戰了一個常見的敘事,即將焦點放在日本於1910年併吞韓國之前的幾十年間,少數韓國男性啟蒙思想家的現代化努力上。這種敘事集中於這些男性在某些情況下於1910年後與日本殖民政權合作,試圖確保韓國人在日本主導的現代化進程中獲益的事實。 (Gender Politics at Home and Abroad: Protestant Modernity in Colonial-Era Korea by Hyaeweol Cho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Pp. xiv + 238. $103.00 hardcover, $32.99 paper, $32.99 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