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Reviews Residual Futures_ The Urban Ecologies of Literary and Visual Media of 1960s and 1970s Japan

作者名: Michael P. Cronin -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1, Numbers 1&2, 2021, pp. 398-403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殘留的未來: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文學和視覺媒體的城市生態 by Franz Prichard

日本研究學者已深入探討城市作為日本現代性的舞台和產物,詳細記述其獨特的空間和場所、實踐、行動者及影響,以及它們在特定文化生產模式中的表現。然而,隨後時代的日本城市卻較少受到關注。在《殘留的未來》一書中,Franz Prichard 將目光轉向了冷戰時期的城市,他認爲,冷戰時期的城市不僅表現爲一場意識形態之爭,而且還普遍 “透過特定的(文化)生產方式来感知,以及融入世界”(第 19 頁)。Franz Prichard 的這本專著研究了 20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文化生產中的城市空間表象,以及這些表象所處的更大的媒體生態環境,從而思考這些空間、其表象,以及生態環境的變化或 “流動 ”。藉此告訴我們 “冷戰時期人類和非人類經驗的地球條件發生了更廣泛的轉變”(第 2 頁)。Franz Prichard 的研究調查了廣泛的跨媒介組合,在電影、攝影、裝置、文學和評論之間靈活穿梭。Franz Prichard 承認冷戰的破壞性和持續性影響,同時認爲作家和藝術家對這些影響的質疑爲 “集體轉變 ”作爲有效回應打開了 “門檻”(第 19 頁)。《殘留的未來》是一部充滿挑戰、博學、始終發人深省的研究著作,它本身就爲日本和城市研究領域打開了一扇大門。 (Residual Futures: The Urban Ecologies of Literary and Visual Media of 1960s and 1970s Japan by Franz Prichar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9. Pp. x + 268. $105.00 hardcover, $35.00 paper, $34.99 e-book.)

Book Reviews Rethinking Emanational Politics in Inner Asia

作者名: Charlene Makley - Reed College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2, Number 1, June 2022, pp. 131-143 (Article)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反思內亞的發散性政治 by Karl Debreczeny; Ruth Gamble; Max Oidtmann

2013年,雄心勃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新任主席兼共產黨書記習近平,在其倡議的「一帶一路」(BRI,中文稱「一帶一路」)框架下,提出了合作全球化的「新時代」宏偉願景。繼承了先前敦促中國企業「走出去」並在全球範圍內建立「雙贏」投資夥伴關係的運動,官方媒體將BRI宣揚為跨越歐亞大陸、延續千年之久的「絲綢之路精神」——開放、和平、互惠貿易——的無縫連接。在中國國內外,民族主義網民宣稱中國的BRI是後冷戰時代由西方主導的資本主義全球化之外的唯一可行替代方案。然而,BRI學者和批評者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BRI作為一個爭議重重且未必連貫的基礎設施項目集合,實際上旨在擴大PRC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影響力,在很多方面模仿了歐洲和美國的類似努力。作為貨物、勞動力和資本進出中國的關鍵陸路通道,內亞和中亞對BRI的成功至關重要。在這些地區,新時代的中國帝國主義(或其幽靈)的前景,使它們成為地緣政治的中心,這種情況自清朝(1644-1911年)興衰以來未曾見過。無論好壞,內亞再次成為地圖上的焦點。 (Faith and Empire: Art and Politics in Tibetan Buddhism edited by Karl Debreczeny. New York: Rubin Museum of Art, 2019. Pp. 271. Open-access e-book available at https:// rubinmuseum.org/page/rubin-museum-publications. Reincarnation in Tibetan Buddhism: The Third Karmapa and the Invention of a Tradition by Ruth Gambl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Pp. xv + 322. $130.00 hardcover, $129.99 e-book. Forging the Golden Urn: The Qing Empire and the Politics of Reincarnation in Tibet by Max Oidtman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8. Pp. xvii + 330. $75.00 cloth, $27.99 e-book.)

Book Reviews Rome_ China_ and the Barbarians_ Ethnographic Tradition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mpires by Randolph B_ Ford

作者名: Albert E. Dien - Stanford Universit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2, Number 2, December 2022, pp. 156-161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羅馬、中國與蠻族: 民族誌傳統與帝國的轉型,作者 Randolph B. Ford by Randolph B. Ford

羅馬與中國,這兩個位於歐亞大陸兩端的文明,其關係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研究。最早的研究之一是Frederick Teggart所進行的,他追溯了因「貿易中斷」而涉及遊牧民族與羅馬或中國的軍事行動(第ix頁)。其他研究隨之而來:有些專注於絲綢之路以及貿易、文化、宗教或其他兩大帝國之間的對比;有些則是由兩大帝國的專家小組共同呈現的研究。本書《羅馬、中國與蠻族》由Randolph B. Ford所著,提供了與此領域相關的各種出版物的優秀概覽(第4-9頁)。Ford本人則專注於希臘-羅馬與中國與其「蠻族」鄰居之間關係的對比。在第一章中,Ford 在比較中國和希臘-羅馬來源時指出的一個主要區別是,在後者中,民族誌資料是更大歷史敘事的一部分,有時作為附帶內容插入其中。但在中國資料中,此類資料通常被劃分為專門的章節,按地區或特定民族命名。Ford 的研究使用了兩個傳統中的三種類型的解釋性材料來理性化占據邊緣地區的外族:族譜、地理-氣候,以及歷史或歷史變遷。 (Rome, China, and the Barbarians: Ethnographic Tradition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mpires by Randolph B. For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Pp. xx + 369. $130.00 hardcover, $36.99 paper, $36.99 e-book.)

Book Reviews Seeds of Control_ Japan's Empire of Forestry in Colonial Korea by David Fedman

作者名: Robert Winstanley-Chesters - University of Leeds and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2, Number 1, June 2022, pp. 158-165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控制之種: 日本在殖民朝鮮的林業帝國》by David Fedman by David Fedman

韓國的山脈範圍覆蓋了該國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由於長期以來缺乏公共監督的濫伐樹木行為,大多數山坡…已經變得光禿禿的。傳統上,韓國森林的學術歷史幾乎不可避免地從日本殖民當局的斷言開始,例如這段引自1907年東京著名前殖民地總督伊藤博文發表的報告。在這種殖民敘述中,與日本相比,韓國的森林歷史並不吉利。朝鮮王朝留下的只是退化的森林和山脈,上面不是樹木,而是鮮紅的土壤。日本有著悠久的歷史,任命森林管理員(山守)和木材檢察官(材木石奉行)來量化和調查國家、地區和地方的木材資源。相比之下,韓國歷史上“森林的所有權”一直模糊不清。 (Seeds of Control: Japan’s Empire of Forestry in Colonial Korea by David Fedma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0. Pp. xvii + 292. $40.00 hardcover, $40.00 e-book.)

Book Reviews Sinography_ The Borrowing and Adaptation of the Chinese Script by Zev Handel_ and_ Languages_ Scripts_ and Chinese Texts in East

作者名: Jing Tsu - Yale Universit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1, Numbers 1&2, 2021, pp. 352-359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漢字學: 論中國文字的借用與改編》by Zev Handel ,以及《東亞的語言、文字與漢文》by Peter Francis Kornicki by Zev Handel; Peter Francis Kornicki

漢字文化圈提供了一個語言文化擴散的顯著例子,這種影響持續了近兩千年,直至二十世紀初,涵蓋東亞、東北亞及東南亞地區。正如Peter Konicki在其權威研究《東亞的語言、文字與中國文本》中所指出的,這種廣泛的影響力顯著地是透過非強制手段實現的。與歐洲殖民主義及歐亞大陸上拉丁化運動伴隨的西方字母傳播所留下的文化帝國主義痕跡不同,在這一早期文化同化過程中,此類痕跡基本上是缺席的。中國的鄰國自願地接受了漢字文化圈的語言庇護。數百年間,來自朝鮮、日本和越南的使節利用每年向中國首都進貢的機會,大肆購買珍貴的儒家經典、醫學著作、曆書,以及較少量的文學作品,帶回國內。這些購買行為有時得到本國朝廷的授權,有時則是個人自發的行動,是一種自費的努力。朝鮮、日本和琉球學者並未將這些中文文本翻譯過來,而是尋求掌握原語言。他們的努力涉及一個漸進的文本註釋過程,以便正確理解中文發音或以本土語言進行解釋:學者在有限的或束縛的翻譯中記錄下解釋或文本評論中的內容,這些發展成為一種更獨立的文字系統,以應對將意義和詞彙轉移到本土語境的需求。有時,這種知識積累足以使外來者在中國生活甚至在其帝國官僚體系中任職。 (Sinography: The Borrowing and Adaptation of the Chinese Script by Zev Handel. Leiden, Nld: Brill, 2019. Pp. xiii + 369. $59.00 hardcover, $61.00 e-book. Languages, Scripts, and Chinese Texts in East Asia by Peter Francis Kornicki.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Pp. xxix + 393. $120.00 hardcover, $119.99 e-book.)

Book Reviews Astral Science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_ Observation_ Sagehood and the Individual

作者名: Nathan Sivin 席文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0, Number 2, December 2020, pp. 549-556 (Article)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早期帝國中的星象學: 觀察、聖賢與個人 by Daniel Patrick Morgan

這本書相當有份量。就像作者所言,“這本書的主題不是‘經驗主義’、‘進步’或‘科學’,而是這些以及類似觀念所激發的傳說。對於傳說,宗教史應該教導我們的問題不是它是否真實,而是它如何被述說,如何被實踐,以及如何被重新想像、重新談判和重複”(第220頁)。Morgan 使用了菲利普·基徹(Philip Kitcher)引入的一種意義上的“傳奇”(Legend)一詞,基徹是一位科學哲學家和其他領域的學者。基徹所謂的“傳奇”(以大寫“L”表示),指的是“歷代科學家為‘世界完整真實的故事’填充越來越多的部分”的信念(原文中的強調,第3頁)。Morgan 認為這對於其他時代以及歐洲和美洲以外的地方也適用。其結果是一本以令人耳目一新方式分析新舊資料來產生豐富見解的書籍。 (Astral Science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Observation, Sagehood and the Individual by Daniel Patrick Morg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Pp. xii + 257. $105.00 cloth, $84.00 e-book.)

Book Reviews Aesthetic Life_ Beauty and Art in Modern Japan by Miya Elise Mizuta Lippit (review)

作者名: Daniel Poch -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0, Number 2, December 2020, pp. 539-544 (Article)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美學生活: 現代日本的美與藝術 by Miya Elise Mizuta Lippit

Miya Elise Mizuta Lippit的新書《美學生活》深入探討了美人(bijin 美人)如何在明治晚期至大正時期的日本文化中成為一個突出的形象。這項研究的直接目標更具體地是藝術史的:探討導致美人畫(bijinga )在20世紀初成為日本畫(nihonga )的一個獨特分支的因素。但在這過程中,Lippit揭示了美人的驚人普遍性,不僅在視覺領域內,而且在遠遠超出的範疇內,她持續被描繪在日本藝術作品和文學文本中,並由自1880年代以來的知名藝術家、評論家、記者、文學作家和政治家討論。書中的基本見解是,美人與現代日本美學(bigaku )和藝術(bijutsu )的觀念同時出現——她與美的字形bi 美共享——作為對西方藝術的邂逅的反應。Lippit主張,美人是一個“意識形態的形象”(第17頁),她是日本美學的具體化身,也是一個“與日本藝術和文化相關聯的固定形象”(第10頁),這是在日本對中國和俄國的戰爭以及其在東亞的殖民擴張所標誌的激烈文化民族主義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 (Aesthetic Life: Beauty and Art in Modern Japan by Miya Elise Mizuta Lippi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9. Pp. xv + 315. $75.00 cloth, $45.00 paper.)

Book Reviews A Revolutionary Artist of Tibet_ Khyentse Chenmo of Gongkar by David P_ Jackson

作者名: Amy Heller - University of Bern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0, Number 1, June 2020, pp. 238-243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西藏的革命藝術家: 貢嘎的 Khyentse Chenm by David P. Jackson

從十一世紀到二十世紀,西藏的大部分繪畫和雕塑都是由不願透露姓名的藝術家創作的宗教聖像。歷史上有時會記載一些聲名顯赫的藝術大師的名字,但很少有藝術作品帶有簽名,或根據與該藝術家生前同時代的歷史文獻可以真正確定其爲該藝術家的作品。目前,Khyentse Chenmo(Mkhyen brtse the Great,約 1450-1490)是最早擁有真實歷史文獻的藏族藝術家,可以確立其歷史存在與現存藝術作品(包括壁畫和雕塑)之間的關聯。此外,Khyentse Chenmo 的作品和 Khyenri (他的畫派)儘管題材和媒材各不相同,但都有其獨特和創新的美學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說,天才藝術家 Khyentse Chenmo 及其藝術是西藏藝術的美學啓示,可以說是革命性的。

Book Reviews Bannermen Tales ( Zidishu )_ Manchu Storytelling and Cultural Hybridity in the Qing Dynasty by Elena Suet-Ying Chiu

作者名: Stephen Wadley -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0, Number 1, June 2020, pp. 222-228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旗人故事(子弟書): 清朝的满族故事與文化交融 by 趙雪瑩

經過多年奔波於圖書館和檔案館,進行廣泛而艱苦的研究,趙教授終於完成了她期待已久的著作: 旗人故事(子弟書): 清朝的满族故事與文化交融。這是一本非常受歡迎的書。在美國,幾乎沒有人對子弟書這種業餘曲藝類型進行過研究,儘管在中國,正如趙雪瑩在序言中指出的,每年都有幾十本關於這一主題的書籍、文章、研究論文以及碩士和博士論文問世。子弟書似乎是研究生們最喜歡的論文題目。這種關注可能是因爲,雖然這種特殊的民歌體裁總是被列入中國口頭表演體裁的歷史、清單和選集中,但它實際上是滿族獨有的。雖然在中國,人們對滿族和滿語的興趣正在上升,但在美國,人們對滿族和滿語的興趣–至少是機構支持–已經大大下降。美國大學的滿語課程已減少到基本上只有一個: 哈佛大學。儘管研究晚清中國的學者近年來令人信服地證明,研究中國和其他地方的大量滿語檔案可以對清朝歷史產生新的見解,這些見解僅靠漢語資料是無法獲得的,而美國的滿語教學卻在繼續消失。

Book Reviews Borders_ Mobile Koreans_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Northeast Asia

作者名: Kirk W. Larsen -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0, Number 2, December 2020, pp. 477-486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邊界、流動韓國人和現代東北亞的形成

1999 年,北韓醫生 Kim Chiŭn 跨過冰封的圖們江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由於飢寒交迫,她到附近一個有許多朝鮮族人居住的村莊尋求幫助。在 20 世紀 90 年代和 21 世紀初的艱難歲月裡,成千上萬的朝鮮人與金正日一起離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來到中國。一些人暫時留在中國,而另一些人則試圖永遠離開自己的祖國。朝鮮人的湧入在中外引發了各種問題: 中國政府是否應該立即遣返他們?是否應該承認他們的經濟難民甚至政治難民身份,允許他們留在中國?誰來決定這些問題?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國際社會?最近出版的兩本書,Niansheng Song 的《現代東亞的邊界劃分》(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 1881–1919) 以及 Alyssa Park 的《主權實驗》(Sovereignty Experiments: Korean Migrants and the Building of Borders in Northeast Asia, 1860–1945) 提醒我們這些問題並不新鮮。這些著作不僅解釋了爲什麼 1999 年中國有朝鮮人準備歡迎金博士,還解釋了爲什麼圖們江被理解爲朝鮮和中國(以及俄羅斯)之間的邊界。也許更重要的是,這些書還說明了邊界本身的概念以及國家對其公民主張責任和管轄權的權利或義務的形成過程。圖們江邊界的形成以及如何處理越過邊界的人的決定,是在邊界地區本身一系列多價互動的基礎上產生的,而不是在西方主權、國家地位和公民權觀念傳播到亞洲後必然產生的–這一過程通常被理解爲由政府和資本精英主導。這些作品合在一起,不僅有助於改變我們對東北亞地理上有限地區的理解,也有助於改變我們對現代性本身出現的理解。 (Sovereignty Experiments: Korean Migrants and the Building of Borders in Northeast Asia, 1860–1945 by Alyssa M. Park.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9. Pp. xviii + 284. $49.95 hardcover, $24.99 e-book.|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 1881–1919 by Niansheng So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Pp. xix + 303. $99.99 cloth, $80.00 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