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Reviews The Birth of Japanese Historiography by John R_ Bentley

作者名: Peter Kornicki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3, Number 1, June 2023, pp. 181-185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John R. Bentley 的《日本史學的誕生》 by John R. Bentley

我們究竟能對日本現存兩部八世紀的歷史著作《古事記》(Records of ancient matters)和《日本書紀》(The chronicles of Japan)給予多少信任?關於這兩部著作的來源性質、與大陸史學的關聯,以及其編纂過程,存在許多未解之謎。在這本新書中,John Bentley 試圖「將語言學與歷史學結合」(p. x),以增進我們對這兩部日本歷史基礎著作的理解。Bentley 所宣稱的「專注於書寫的機制」(p. 1)以及他所提出的語言學證據,真的能帶來新的見解嗎?Bentley 首先引導我們關注書寫技術,這項技術使得日本列島上的史學成為可能。David Lurie 在《Realms of Literacy》中已經深入探討了這一領域。然而,Bentley 更重視那些雖然稀少且零散,但證明倭人可能在公元一世紀就接觸到中國文字的證據。問題當然在於,倭人究竟是誰。在此,Bentley 謹慎地指出,倭是一個族群名稱;但他和其他大多數學者一樣,認為這指的是九州及列島大部分地區的居民。 (The Birth of Japanese Historiography by John R. Bentley. Abingdon, UK: Routledge, 2021. Pp. xi + 205. $170.00 hardcover, $42.36 paper, $42.36 e-book.)

Book Reviews The Board of Rites and the Making of Qing China by Macabe Keliher

作者名: Yingcong Dai - William Paterson Universit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1, Numbers 1&2, 2021, pp. 359-364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禮部與清代中國的形成 by Macabe Keliher by Macabe Keliher

清朝是一個由非漢族的滿族建立的王朝,因此面臨著如何使其統治在中國合法化的艱鉅任務。清朝研究領域一直沒有忽視這個重要的議題。數十年來,學者們撰寫了許多專著和文章,探討滿族如何成功地先在滿洲,後在中國本土使其政權合法化,以及他們所經歷的困難。他們國家建設和合法化過程中的顯著方面,如八旗制度的創立和擴展、朝廷和官僚系統的建立,以及他們爭取被征服的漢族人心的努力,都已被詳細研究。在《禮部與清朝的建立》一書中, Macabe Keliher 從儀式、禮節和象徵的角度探討了清朝的國家建設。Macabe Keliher 的研究涵蓋了1631年至1690年,從王朝中央政府中六部的創立開始,直至頒布首部官僚法典《大清會典》為止。他認為儀式和象徵“與行政機構的建立和軍事力量的動員對於清朝建國者而言同樣重要。” (The Board of Rites and the Making of Qing China by Macabe Keliher.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9. Pp. xvi + 266. $80.00 hardcover, $80.00 e-book.)

Book Reviews The Chinese Dreamscape_ 300 BCE–800 CE by Robert Ford Campany

作者名: Antje Richter -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2, Number 2, December 2022, pp. 133-139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中國夢境,公元前300年–公元800年 作者: 羅伯特·福特·坎帕尼 by Robert Ford Campany

Robert Ford Campany,早期中世紀中國研究領域最為多產的學者之一,再次為我們帶來了一本新書,而且這本書還承諾會有續集,因為「有太多豐富的材料,而且……這個主題有太多面向,無法在一卷中充分處理」(第xiii頁)。確實,嘗試公正地呈現這兩本書所涵蓋的十一個世紀中國文本中的夢境世界,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夢境在各種文本和背景下被提及或報導。撰寫夢境和夢想服務於廣泛的修辭目的。正如 Robert Ford Campany 出色且令人信服地展示的那樣,探索夢境對於我們理解早期和中世紀中國人作為個體和社會存在於人類、動物和神靈共存的宇宙中的觀念,具有獨特的潛力。雖然第二卷《Dreaming and Self-Cultivation in China》的標題本身不言自明,但目前這一卷的標題則需要解釋,Campany 在第一章《Mapping the Dreamscape》中提供了說明。在這篇引言章節中,Campany 闡明了他對現存夢境文本研究的關鍵參數——這些參數同樣適用於許多其他早期和中世文學與文化的研究。其中之一是 Campany 明確接受他自身作為作者的個人視角,即「作為某個人,從某個特定的地點和時間來寫作」(第13頁),以及他拒絕「假設只有一種系統化的理論或解釋」,即便是在某個傳統內部,如佛教或道教(第2頁)。在 Sinocosmopolis 內關於夢境的多種觀念中,Campany 仍然察覺到某些相似性,「一種隱含的模式(理)」,它「穿越並貫穿所有熟悉的『主義』」(第3頁)。這種模式即是他所稱的夢境結構,「現存文本對夢境所說內容的形狀或結構……一種夢的意象集合,夢被認為是什麼類型的事物,它們是否及如何承載意義,人們如何解釋它們,它們被用於什麼用途,人們對它們的反應」(第4頁)。Campany 界定了五種範式:驅邪範式 the exorcistic paradigm、預示範式 the prospective paradigm、造訪範式 the visitation paradigm、診斷範式 diagnostic paradigm 和溢出範式 spillover paradigm(第5-6頁)。Campany 不僅在隨後的章節中重新探討並進一步解釋這些範式,還宣布它們將被納入他即將出版的第二卷。 (The Chinese Dreamscape, 300 BCE–800 CE by Robert Ford Campan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20. Pp. xvii + 260. $55.00 hardcover.)

Book Reviews The Digital Turn and New Modes of Historical Inquiry

作者名: Nicolas Tackett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3, Number 1, June 2023, pp. 153-165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數位轉向與歷史探究的新模式 by Endymion Wilkinson

歷史學家似乎在1970年代初期後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循環。當時,量化歷史正處於其鼎盛時期,部分學者堅信統計學和數值分析能夠解決任何歷史問題。在接下來的1980年代和1990年代,量化方法在歷史學科中的地位逐漸下降。然而,計算方法已經重新獲得了其吸引力。自2000年代初期以來,數位人文學(DH)的興起在學術出版物中頻繁出現的「數位」一詞以及多種語言中眾多新期刊的出現中顯而易見。最近,幾本期刊甚至專門為中國或東亞研究的數位方法出版了特刊。大多數歷史學家可能不會在自己的分析中使用數位技術,但DH在學術界中扮演著公認的角色。Endymion Wilkinson的研究手冊新第六版的出版為中國歷史和文明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反思自1970年代以來研究工具如何變化的機會。作為「五十週年紀念版」,Wilkinson廣為使用的這本手冊自1973年首次出版以來已經有了顯著的發展,這一發展與歷史學科的趨勢相一致。它為三代新興學者引入的工具使得各種令人興奮和創新的研究成為可能。本版中數位工具的涵蓋(儘管相對於手冊的巨大篇幅來說篇幅不大)以及實施新數位平台的計劃共同體現了新資源和工具如何為中國研究領域做出貢獻——並可能進一步做出貢獻。 (Chinese History: A New Manual, Enlarged Sixth Edition (Fiftieth Anniversary Edition), 2 vols., by Endymion Wilkins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22. Vol. 1: pp. xxx + 1092. $90.00 cloth, $45.00 paper. Vol. 2: pp. xxx + 1060. $90.00 cloth, $45.00 paper. Both vols.: $49.99 e-book on Pleco platform, https://www .pleco.com/2017/11/21/chinese-history-a-new-manual/.)

Book Reviews The Early Modern Travels of Manchu_ A Script and Its Study in East Asia and Europe by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作者名: Loretta Kim -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2, Number 1, June 2022, pp. 181-187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滿族人的早期現代旅行: 東亞和歐洲的文字及其研究,作者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by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為晚清中國語言研究樹立了新典範,並以其關於滿文及其在清朝(1644-1912)疆域外重要性的傳記,對國際語言歷史學界做出了重要貢獻。儘管滿文作為清朝政治重要書寫系統的發明已廣為人知,但其作為文學語言的發展,尤其是在北京和東北以外的地區,仍有待深入探討。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有力地主張,滿文是近代早期的一種世界語言。雖然滿文在口語和書面語方面的影響力或許不及其他語言——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明確指出,他的研究聚焦於滿文書寫,但也提供了關於滿語口語的重要細節——他的敘述讚頌了滿文在東亞乃至歐洲知識傳播中的廣泛影響。這本書堅決反對以往學術界將焦點集中在滿文「衰落」上的傳統觀點。此外,本書開創了一種評估滿語的新方法。不同於僅在「遺產使用者」中檢驗其韌性,本研究考慮了滿文在非母語學習者中的影響程度,這些學習者不僅學習了滿語,還在傳播關於該語言的知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The Early Modern Travels of Manchu: A Script and Its Study in East Asia and Europe by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20. Pp. ix + 301. $69.95 cloth, $69.95 e-book.)

Book Reviews The Great Exodus from China_ Trauma_ Memory_ and Identity in Modern Taiwan by Dominic Meng-Hsuan Yang (review)

作者名: Karl Gustafsson - Stockholm Universit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3, Number 1, June 2023, pp. 231-235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從中國大逃亡: 現代台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楊孟軒著(書評) by Dominic Meng-Hsuan Yang

《中國大遷徙:現代台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是一本引人入勝且層次豐富的書籍。一方面,它記述了中國內戰結束前後發生的規模龐大且對許多人來說極其痛苦的遷徙,當時約有一百萬人從中國大陸遷往台灣。另一方面,本書探討了那些經歷過這場苦難及其後代,通常被稱為「外省人」或「大陸人」,如何處理他們的創傷記憶以及來到台灣後所面臨的處境。在講述這些經歷時,楊孟軒批評了中國內戰主流歷史學對該時期地緣政治過度關注的傾向。這種偏見導致了對國民黨為何失敗、共產黨為何勝利的強烈關注,而忽視了普通人所經歷的可怕苦難。此外,楊孟軒還挑戰了關於創傷如何運作的理論假設,這些觀點主要基於西方經驗。例如,創傷研究主要由作者所稱的「單一事件」模型主導,該模型將創傷理解為由一個單一的創傷事件所導致,這一事件成為群體共享記憶的主導。因此,作者將外省人的經歷視為由多個連續創傷所特徵化。另一個理論觀點是,社會記憶具有治療功能,而創傷研究往往未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第8-9頁)。楊孟軒指出,通過集體講述他們的創傷經歷,外省人能夠應對他們所處的困境,從而為自己創造出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 (The Great Exodus from China: Trauma, Memory, and Identity in Modern Taiwan by Dominic Meng-Hsuan Ya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Pp. xviii + 312. $103.00 hardcover, $29.99 paper, $29.99 e-book.)

Book Reviews The Interrogation Rooms of the Korean War_ the Untold History by Monica Kim

作者名: Grace Huxford - University of Bristol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1, Numbers 1&2, 2021, pp. 370-375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韓戰審訊室: 未被述說的歷史 作者:Monica Kim by Monica Kim

審訊室位於韓戰歷史的核心。到了1951年,這場衝突已從運動戰轉變為僵持戰:戰俘的審訊成為冷戰中的關鍵戰場。來自聯合國(UN)、中國和北韓的戰俘不僅受到敵軍的廣泛審訊,而且在獲釋後,還會受到自己軍事當局或第三方(試圖將他們置於新的戰後、後帝國世界秩序中)的審訊。審訊揭示了重要的軍事情報。一個人如何應對審訊,可能揭示、塑造甚至產生一種主體性,無論是受審者還是審訊者。因此,審訊室對於冷戰中關於人格的廣泛爭奪至關重要。特別是韓戰,始終關乎個體的人、他們的觀點以及他們所做的選擇。 (The Interrogation Rooms of the Korean War: the Untold History by Monica Ki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Pp. xii + 435. $35.00 hardcover, $24.95 paper, $35.00 e-book.)

Book Reviews The Jiankang Empire in Chinese and World History by Andrew Chittick

作者名: Keith N. Knapp - The Citadel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2, Number 1, June 2022, pp. 151-158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建康帝國在中國與世界歷史》by Andrew Chittick by Andrew Chittick

Andrew Chittick 撰寫了首部全面概述六朝(Liuchao 六朝)的英文著作,涵蓋吳(220–280)、東晉(318–420)、劉宋(420–479)、南齊(479–502)、梁(502–557)及陳(557–589)。這本大膽、開創性且富有洞察力的書籍總結認為,我們應將這些政權稱為建康(Jiankang 建康)帝國,因為它們以同一城市(現今南京)為首都並共享眾多特徵。Chittick 的著作深入剖析了建康帝國,涵蓋其語言複雜性、政治文化、邊疆政策、軍事事務、經濟趨勢、民間宗教以及佛教虔誠。這本精心研究的著作極大地增進了我們對六朝的理解。 (The Jiankang Empire in Chinese and World History by Andrew Chittic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Pp. xi + 411. $90.00 hardcover, $89.99 e-book.)

Book Reviews The Korean Vernacular Story_ Telling Tales of Contemporary Chosŏn in Sinographic Writing by Si Nae Park

作者名: Suyoung Son - Cornell Universit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2, Number 2, December 2022, pp. 180-185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韓國口語故事: 用漢字書寫講述當代朝鮮的故事,作者為Si Nae Park by Si Nae Park

Si Nae Park的《韓國口語故事》是一本期待已久的著作,填補了朝鮮王朝(1392–1910)文學與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空白。本書主要聚焦於十八世紀的口語故事集《東稗洛誦》(Tongp’ae naksong),該書由邊緣學者No Myŏnghŭm(1713–1775)編纂。書中將《東稗洛誦》的編纂與傳播置於生動重建的空間、語言和社會生態動態中,這些動態「見證了前所未有的現時導向的時間敏感性」(第218頁)。作為十八世紀首爾文化氣候的產物,《東稗洛誦》在其內容(十八世紀的故事)和語言(當時使用的語言)中體現了當代意識的興起,突顯了變動社會中的口語歸屬感。 (The Korean Vernacular Story: Telling Tales of Contemporary Chosŏn in Sinographic Writing by Si Nae Pa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0. Pp. x + 309. $65.00 hardcover, $64.99 e-book.)

Book Reviews The Making of a New Rural Order in South China_ Volume II_ Merchants_ Markets_ and Lineages_ 1500–1700 by Joseph P_ McDermott

作者名: Steven B. Miles -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2, Number 1, June 2022, pp. 174-181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華南新農村秩序的形成,第二卷: 商人、市場與宗族,1500–1700》作者:Joseph P. McDermott by Joseph P. McDermott

「多山少田」(shanduo tianshao 山多田少)。在明代中期,地方志編纂者使用這個詞語來解釋徽州府居民為何放棄農業轉而從事貿易,最初是在木材及其他山產品方面。這個詞語所描述的地理現實,為這個多山內陸的府份如何成為明代中國最著名商業移民族群的故鄉,提供了一個常識性的解釋。這種邏輯甚至在研究現代海外華人貿易和勞工移民族群的最佳著作中也得到了回響。然而,中國大多數山區並未孕育出強大的商業移民族群。事實上,其他明代中期的作家也使用同樣的詞語來解釋為何中國南部其他山區的居民避開商業,選擇定居農業。 (The Making of a New Rural Order in South China, Volume II: Merchants, Markets, and Lineages, 1500–1700 by Joseph P. McDermot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Pp. xii + 468. $135.00 hardcover, $44.99 paper, $36.00 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