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Reviews Rens Krijgsman_ Early Chinese Manuscript Collections_ Sayings_ Memory_ Verse_ and Knowledge

作者名: Michael Hunter - Yale University
期刊名: T’oung Pao
期数: T’oung Pao 111 (2025)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Rens Krijgsman,《早期中國手稿集: 箴言、記憶、詩歌與知識》 by Rens Krijgsman

關於Rens Krijgsman的《早期中國手稿合集》(以下簡稱ECMC),首先要認識到的是它並非真正探討寫本合集,至少不是這位讀者所理解的合集概念。Krijgsman並不關心諸如郭店一號墓竹簡如何及爲何被彙集爲單一文本羣的問題。相反,ECMC研究的是寫本”將多種文本類型與形式匯聚於單一載體”的方式(第4頁)。書中分析的文本合集分爲兩類:由”多個獨立文本共存於單一物質載體”構成的”多文本寫本(MTMs)”,以及由”先前獨立文本的段落交織而成”的”複合文本”(第4頁)。全書四章各聚焦一類文本合集,例證取材自戰國至秦代範圍驚人的出土文獻——包括郭店、包山、唐維寺、葛陵、周家臺、岳山等遺址,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安徽大學和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無明確出土地寫本。Krijgsman對早期寫本文獻的廣博學識,使本書成爲戰國寫本研究領域的重要貢獻與前沿指南。第一章(”寫本物質性:格言集的組織方式”)探討格言與箴言合集,包括郭店與馬王堆《老子》寫本、郭店《語叢》、上海博物館藏《用曰》與《凡物流形》,將其解讀爲”寫本文化應對文本生產激增的產物”(第61頁)。本章對William Boltz的文本構成”積木理論”提出重要批評,基於《老子》文本平行現象指出:這些”積木”未必作爲穩定單元獨立流傳,作者/編纂者實爲構建文本而臨時創制這些單元。第二章(”故事集:歷史的重構與整合”)以上海博物館藏《容成氏》《子羔》《鬼神》及郭店《唐虞之道》《窮達以時》爲例,分析複合敘事文本。Krijgsman在此勾勒出從”紀念性、地域化且碎片化”(第98頁)的歷史記述,向戰國中後期高度結構化、思想精微敘事文本的轉變軌跡。第三章(”合集與經典:文類的形成”)通過上海博物館藏《孔子詩論》及零散詩篇合集、清華大學藏《周公之琴舞》《耆夜》,考察詩歌編纂現象。該章核心論點是:相較於假想中的《詩經》原型合集(其證據遠比通常認爲的薄弱),小型詩歌合集在當時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全書最具分量的或許是第四章(”彙集與傳播:技術知識的運用”),研究技術手冊類文本——包括包山、唐維寺、葛陵及上海博物館、北京大學藏秦代文獻中的祝禱集與占卜記錄,以及周家臺、嶽山出土的日書。借鑑Marc Kalinowski與Donald Harper的研究,Krijgsman論證這類合集”規避了技術專家的直接中介,採用適合獨立閱讀的格式向更廣泛受衆開放”(第146頁)。 (Rens Krijgsman, Early Chinese Manuscript Collections: Sayings, Memory, Verse, and Knowledge. Leiden: Brill, 2023. x + 220 pp., il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