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Poetry for the Middle-Tang “Poet-Monks”

作者名: Lucas Rambo Bender - Yale University
期刊名: T’oung Pao
期数: T’oung Pao 110 (2024) 519–574
其他信息:

摘要

為何中唐「詩僧」需要詩歌?

本文探討為何在中唐時期(約755年至825年)僧侶的文學創作特別與詩歌這一文類聯繫在一起。儘管中國的僧侶此前已廣泛參與文學寫作,並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但在這一時期之前,沒有任何僧侶被稱為「詩僧」。本文認為,這一中唐時期的新現象反映了當時關於文學的論述,特別是關鍵的散文文類,開始將文學寫作與日益被視為與佛教對立的儒家思想聯繫起來。相比之下,聚焦於詩歌的論述在某種程度上抵制了這種儒家化,並保留了早期文學創作觀念中的某些特徵,這些特徵為佛教的參與留下了空間。(原多語言摘要:提要本文探討僧人的文學追求為何在中唐時期(約755–825年)與「詩」這一單一 體裁建立了特別的聯繫。儘管中國的僧人在此之前就已廣泛從事文學創作,且撰寫 了大量「詩」作,沒有一個僧人在中唐以前被冠以「詩僧」的稱號。本文認為, 這種中唐時期的新現象反映了當時的文學論述——尤其是關於核心散文體裁的論 述——已經開始將文學寫作同一種日益與佛教相對立而成的儒家思想聯繫起來。 相比之下,關於「詩」的討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這種儒家化,保留了其更為早期 的關於文學創作的願景,正是這種願景為佛教的參與提供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