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ining Nature to a Diagram_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the System of Seventy-Two hou 候

作者名: Yegor Grebnev - Beijing Normal–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期刊名: T’oung Pao
期数: T’oung Pao 111 (2025) 3–52
其他信息:

摘要

將自然侷限於圖表之中: 七十二候系統的起源與演變

七十二候將一年劃分為五日為單位的時段,每候皆對應特定季節現象。此體系與可觀察的自然現象並不同步,箇中緣由有待闡釋。透過細究早期文獻可知,該體系旨在從自然現象中提取徵兆以用於占驗解讀,當特定季節現象未如期顯現時,即構成具有預示意義的異象。因此,與自然現象的脫節實為七十二候體系刻意為之的設計,以此確保其能持續產出可詮釋的徵兆。自西元六世紀被納入官方曆法體系後,七十二候的排序仍經歷多次大小調整,這些修正皆基於後世對早期文獻權威性的不同認知。(原多語言摘要:一年被分為七十二候,每一候為五天,各自對應一個特定的季節現象(物候)。 七十二候的循環與可觀察的自然世界並不同步,這是一個需要解釋的問題。對早期 文獻的仔細分析表明,七十二候體系背後的意圖是讓物候循環開始擁有可解釋的含 義:如果某個物候不出現在相應的時間段裏,這就形成需要解釋的預兆。因此,與 自然世界的不同步是七十二候體系的不可欠缺的元素,保證了其能持續生產可解釋 的預兆。公元六世紀七十二候雖然被納入官方曆法制度,這個體系沒有固定下來, 而隨著對早期文獻評價的變動,七十二候的順序和内容繼續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