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Di’s Investigations of the Ancient Pronunciations of the Mao Odes (Mao Shi guyin kao) and Textual Research in the Late Ming

作者名: Leigh Jenco -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期刊名: T’oung Pao
期数: T’oung Pao 109 (2023) 668–704
其他信息:

摘要

陳第《毛詩古音考》與晚明經學考據

陳第的1606年音韻學鉅著《毛詩古音考》被認為是清代文本考證學的基石,透過對《詩經》韻律的比較分析,提供了歷史音變的系統性證據。然而,我認為這項研究是受到新儒家心學對具象化道德知識的認同所驅動和塑造的,這通常被視為與晚清的學術方法相悖。陳第及其泰州學派的同道焦竑,將文本的道德內涵定位不在於聖賢作者的意圖,而是在於其歷史特定音韻和敘事特徵所引發的真實情感體驗。儘管近年來的學術研究開始揭示心學如何促進了語文學探究以揭示普遍的聖賢真理,但較少被認識到的是,心學如何也能激勵對歷史背景的探究——打破道德關懷與文本和歷史知識生產之間的界限。(原多語言摘要:陳第於1606年完成的曆史音韻學巨著《毛詩古音考》被認為是清代考證學的奠基之 作。該書通過對《毛詩》韻律結構的比較分析,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歷史語音變化的 系統性證據。本文認為這項研究的動機和形成實則源自新儒家心學對具象化的道德 知識的認同,而我們通常認為這種認同有悖於後來的清代研究方法。陳第和他泰州 學派的合作者焦竑都將文本的道德內涵定位於由歷史特定性的音韻及敘事特征所觸 發的真實情感體驗,而非其聖賢作者的意圖。雖然進來的研究已開始逐步揭示心學 如何通過促進語文學的研究來揭示普遍性的聖賢真理,目前尚未受到同等重視的是 心學如何也能激發歷史背景相關方面的調查,從而打破將道德關切從文本和歷史知 識的生產中剝離出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