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Reviews The Culture of Language in Ming China_ Sound_ Script_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Boundaries of Knowledge by Nathan Vedal

作者名: Maram Epstein - University of Oregon
期刊名: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期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ume 84, Numbers 1-2, 2024, pp. 227-231 (Review)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明代中國的語言文化: 聲音、文字與知識邊界的重新定義》——Nathan Vedal by Nathan Vedal

這項對十六和十七世紀知識史的細緻研究追溯了將不同明代學者群體聯繫起來的知識和方法線索,這些學者在研究語言時運用了源於數學、音韻學和音樂的技巧。十八世紀晚期的《四庫全書》編纂者及其附帶的注釋書目,有效地貶低、扭曲並在很大程度上抹去了明代對清代語言學發展的許多貢獻。《The Culture of Language in Ming China》與何玉明的分析相呼應,為清代考據學者所描述的明代語言學研究的「錯誤」提供了有力的辯護。十六世紀豐富的印刷文化推動了一系列與「小學」(即現今譯為語言學的前現代術語)相關的知識項目。儘管其名為「小學」,但它從未被視為次要的學問領域。與專注於道德哲學的「大學」相對,「小學」是理解聖人意圖的必要途徑。儘管興趣與目標各異,明代學者廣泛閱讀「小學」領域的著作,形成了一個致力於精煉方法論和擴展知識的折衷知識群體。Vedal 探討的許多方法論問題可能對大多數讀者來說並不熟悉;幸運的是,他巧妙地總結並將其置於背景中加以解釋。值得讚揚的是,他和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在書中加入了大量插圖和類似教科書的插頁,以解釋前現代語言學、宇宙論、數學和音樂概念的技術層面。前五章的每一章都描繪了影響多樣化項目發展的知識力量,這些項目被《四庫全書》的編者斥為「『雜亂之學』(鋀飣之學)、『無根據』(非有根據)和『荒謬』(杜撰)」(第7頁)。第一章「萬物之數:音樂、宇宙論與語言的起源」,將明代對音韻學的興趣置於新儒學宇宙論思想的脈絡中。宋代的「道學」曾建立了涵蓋所有歷史和地區變化的理論模型。基於邵雍(1011–1077)的信念,即音樂、宇宙論和語言的綜合研究——這些都是「氣」能量的不同表現——可以揭示天道的「理」(Vedal 將其譯為「Coherence」),明代學者試圖盡可能準確地重現「原始聲音」的記錄。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努力製作音韻表,以代表所有可能的音素和音高。明代音韻學家認為,這些理論推導出的表格代表了「自然(自然)知識」,並是克服依賴個人感知的「片面(私)和人為(人為)知識」限制的手段(第19頁)。與邵雍的方法相比,明代將音韻學與宇宙模式對齊的做法,更多是對新方法論的發展,而非對道德真理的探索。第二章「來自西方的文字:梵文、拉丁文與明代中國的音韻可讀性」,介紹了明代對不同音韻表示系統的實驗與辯論。第三章「文字、古代與心智訓練:對書寫非論述潛力的形上學探究」,探討了與理想主義「心學」相關的學者如何接近聖人意圖的方法。正如 Vedal 所記錄的,儘管思想意識形態不同,明代不同學派的學者廣泛參與了同時代人的研究。 (The Culture of Language in Ming China: Sound, Script,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Boundaries of Knowledge by Nathan Vedal.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2. Pp. ix + 321. $140.00 hardcover, $35.00 paper, $34.99 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