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Reviews Returning to Zhu Xi Emerging Patterns within the Supreme Polarity Edited by David Jones and Jinli He Albany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ess, 2015, xiii + 357 pp

作者名: Maud M’Bondjo, Centre de recherche sur les civilisations de l’Asie Orientale, Paris
期刊名: T’oung Pao
期数: T’oung Pao 102-4-5 (2016) 562-565
其他信息:

正文:

T’oung Pao 102-4-5(2016)562-565

书评

回归朱熹:极端极端中的新兴模式。由DavidJones和Jinli He编辑。奥尔巴尼:州立大学纽约出版社,2015年,xiii + 357页。

回归朱熹,是对中国哲学最重要人物之一的学术文献作出了非常丰富的贡献。通过十二个不同但相同的章节,围绕三个主题(“与朱熹解释”,“通过朱熹思考”和“应用朱熹”)和一个指数(第351-57页),学习 - 来自美国和中国的ars出色地传达了朱熹学习的许多方面。为了“在本书中建议朱熹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第x页),David Jones和Jinli He恰当地选择了混合方法,以便为儒家方式的实践提供新的见解。 在David Jones(pp.ix-xii)和Roger T. Ames(第1-11页)的介绍之后,张立文1998年关于朱熹形而上学的文章(第15-49页),由An-翻译兰伯特基于“有序模式”(li)的概念,提供了朱熹理性体系的一般表述。这个概念确实是朱熹的“形而上学分析的综合方法”(第17页),因为它构成了他思想的“本体方面”。依靠大师的分类对话中的许多插图。朱(Zhuzi yulei),张大致展示了“事物的调查”如何让人们发现“体现和感知”背后的道德动力(第20页)。这个贡献还包括一个图表,它体现了朱熹哲学的结构:有序模式(li)必然与能量(qi)相互作用,因为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然后与事物(wu),如它们两者形式。关于有序模式与“至尊极性”(太极拳)和“引导路径或标准”(dao)概念的关系,张认为这些三个概念是等价的。它们“相互衔接,相互定义,同时也暗示了各种内涵”,以及它们“享有相似的地位,并且形成类似的功能”(第43页)。因为,对于张,朱熹强调分析,一个需要精确定义概念,以充分理解他的理性思想。

就像这个哲学词汇问题的跨文化延伸一样,约瑟夫·阿德勒(第51-81页)也讨论了中国概念的转换。阿德勒是第一位提出通过“至尊极性”这个词来表达太极拳的学者,因为那是“阴阳极性原则”(第68页)。在分析并评估所有以前的西方翻译 - 特别是“至尊Ulti-伴侣” - 努力表达这种创造力之后,阿德勒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他的提议,并用朱熹对周敦颐思想的兴趣说明了这一点。阿德勒也动员道教传统和陈春的着作表明,对于朱Xi ,,太极拳不仅是“最基本的排序原则”,而且也是“活动与静止的极性”的表现形式。 70)。

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由陈鸿弘和Eric Hanson翻译的陈来的章节(第83-120页)让读者沉浸在朱熹的四书之一 - 中庸的解经工作中。这个贡献,围绕Ames和Hall的词汇表达,提供原始文本的翻译以及朱熹的评论。陈来然后选择了中庸的重要段落

©Koninklijke Brill NV,莱顿,2016ISSN 0082-5433(印刷版)ISSN 1568-5322(在线版)TPAO

T’oung Pao 102-4-5(2016)562-565DOI:10.1163 / 15685322-10245P10


书评

并解释了朱熹关于均衡概念(中),恒常(yong),指挥(ming),创造力(cheng)等与“图案连贯性”(li)相关的定义。虽然陈来的反思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有点苛刻,但它肯定会给任何儒家专家提供许多理解朱熹解释的前提和关键因素。在大师班的方式中,陈仔细研究了一个精确的例子来说明朱熹对四书的运用如何让他解释自己的理论,并且在更大的范围内,他的方法对于推广是多么有影响力。宋代及后期的新儒家思想“(第117页)。

本卷的第一部分以Yung Sik Kim的原创章节(第121-46页)结束,重点关注朱熹的科学和神秘的兴趣中心。实践朱熹使用的一些概念的尺寸随后被揭示出来。对于实例,Kim证明了朱熹对天(天)概念的兴趣使他学习了日历天文学,地理学,风水学等等。 Kim展示了如何朱熹对调查“事物的利益”的兴趣对于这些盘旋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朱熹对“易经”的神圣使用及其包含的深奥的信仰或实践,可以解决某些事件的陌生感,同时扩大儒家学习在中国的范围,以及后来在朝鲜。

本书的第二部分以Kirill O. Thompson(pp.149-75)的章节开头,该章探讨了朱熹关于中庸的着作。 作者依靠几个图像和比较元素,特别是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和方法论,来探索朱熹所使用的主要概念之间的区别,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汤普森讽刺地认为“图案化,模式”(li),“宇宙蒸气”(qi)和“至尊极性”(太极拳)是指“事物的相反但互补的方面”,因为它们是“相互的”依赖和含蓄“(第150页)。然后,汤普森的分析将集中在心灵(xin)上,这应该“培养成团结并同时指挥自我的双方”(第166页)。为了说明他的论点,汤普森还提供了中庸序言的一些摘录的翻译。

然后,在第六章(第177-96页)中,刘淑贤揭示了一些传记元素来分析朱熹对仁的概念和四书的兴趣,特别是大学。刘指出,朱熹将“仁”的定义称为“心灵的性格和爱的原则”,使他确认“心灵是能够遵循我们自然中固有的原则(李)的代理人”( xing)指挥我们的感情(qing)“(第180页)。刘清楚清楚地勾勒出朱熹“精神世界”的轮廓,并通过朱熹对程氏兄弟着作的解读,探讨了道(道)的传播。

Eiho Baba总结了该卷的第二部分(第197-225页),其中大部分内容都依赖于朱熹对张载关于气的理论的评论。由于牟宗三的词汇影响,巴巴提出了一个广泛的介绍特殊的“不可分割但未混合”(第213页)关系将“创造性的模式”与“气 - 过程”联系起来。巴巴确实解释了

T’oung Pao 102-4-5(2016)562-565


564

书评

生成和连续的气,允许阴阳相关的过程相互影响,产生每一件事,导致“新兴模式”从出来。然后,巴巴确定这些“新兴模式”对于“他们的基础气体过程”(第218页)是“超越 - 并且在本体上不可简化”(第198页)。 然后是本书的第三部分和最后一部分,最后的部分,建立大约五章。朱熹学习的最近应用之一是由John H. Berthrong在一篇致力于“波士顿儒学”的章节中进行辩护(第229-52页)。作为儒家活泼和活力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朱熹哲学视野的现代转换”丰富了儒家当代的讽刺话语。连贯原则(li)的概念允许Berthrong争论荀子与儒家之路的重新连接,并且令人信服地捍卫了“朱氏宋代哲学的跨文化占有”(第240页)。为了描述这些理论,Berthrong还提供了一个附录(第241-47页),其中包括一个使用 - 泛化图表和一个“哲学词典学”。

然后,Stephen C. Angle对朱熹今天的思想和开启跨文化对话的能力进行了反思。角度的贡献(第253-71页)首先通过他的“腐烂的全球哲学”来检验其相关性,换句话说,“在一个特定的现实哲学传统中”(第254页),然后引入刺激的方式朱熹的政治和道德理论融入了由雨果格罗修斯在十七世纪开始并最近由杰罗姆·施尼温德和克里斯汀·斯万顿讨论过的美德伦理辩论。我们可以称之为角度的虚构哲学显示朱熹对“连贯性”的解释(li)和“敬畏”(jing)可以提供有趣的元素来重新审视西方美德所遇到的僵局道德。

下一章可以追溯到对朱熹哲学的一种相当内在的解释。孟培元2005年的文章(第273-97页),由Eric Colwell和Jinli He翻译,提出了对李概念的本体论和道德维度的实质性和原始分析。孟非常精确地探讨“之所以如此”(suoyiran)和“应该如此”(suodangran)之间的联系,通过对li术语所涉及的许多用途和含义的解释。孟给出了一个清晰的解释,即“存在与价值”(第296页)之间的统一性,以及对经验的理解。

Kwong-loi Shun随后提供了一篇关于“儒家道德心理学”的短文(第299-324页)。这里,对朱熹对“孟子”和“论语”的解释的调查是构建更广泛话语的手段。 。舜对儒家“愤怒”概念的阐述可能会使对朱熹的哲学不满意产生期望,但也可能会开启一场关于“与我们当代伦理经验相关”的哲学辩论(p .302)。正如舜所指出的那样,a-ov是“一种方便的方式来指代以这种方式广泛定义的现象范围”(第301页),这使他能够对儒家文本,特别是“论语”和孟子描述了许多品质和态度 - 社会和政治参与,以及他们可能暗示的美德和孤独。

T’oung Pao 102-4-5(2016)562-565


书评

彭国祥的章节(第325-42页),由丹尼尔科伊尔和亚辉Anita Huang翻译,通过补充Yung Sik Kim的章节,精彩地总结了这一卷,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宗教角度来调查朱熹的思想。彭的文章表明,朱熹的学习不仅仅需要“丰富的诠释学”(第327页)。着眼于朱熹的阅读方法(朱子读书法),他讲述了朱镕基对经典的阅读如何也是一种精神和身体上的表现(深信秀联),旨在“改变物质化的生命能量……并实现圣人 - 引擎盖“(第334页)。作为一个起点,儒家文本的阅读基于几个旨在“保持健康和培养长寿”的实践(第335页)。然后,彭总结了这些阅读方法和基督教lectio divina之间的比较。

总而言之,即使贡献者有时会重复相同的信息,也可以重复传记或历史背景,这十二篇文章很好地分发并相互完成。似乎就太极拳的翻译作为“至尊极性”达成了共识,但对于术语li没有达成共识,每个贡献者都提供了他/她自己的理解。这些不同的翻译实际上是李的许多意义的公平反映。最后,如果要在本书的许多优点中挑出两个,那么首先是编辑们刻意加强朱熹研究的目的,并启发他的广泛学习形成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部分归功于译者的令人钦佩的工作,是能够为讲英语的,不一定是专业的读者带来对朱熹思想的高质量分析,从而有希望进一步推动跨文化对话。

Maud M’Bondjo,巴黎Asie Orientale de recherche sur les civilizations

T’oung Pao 102-4-5(2016)56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