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Reviews Jeffrey Riegel_ A Journal of My Misgivings_ Liang Yusheng_ Sima Qian_ and the History of Qin_
作者名: Hans van Ess - Ludwig 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期刊名: T’oung Pao
期数: T’oung Pao 110 (2024) 487–518
其他信息:
書評摘要
Jeffrey Riegel,《我的志疑: 梁玉繩、司馬遷與秦史》。 by Jeffrey Riegel
Jeffrey Riegel 關於清代史學家梁玉繩(1745–1819)的巨著是西方語言中首次以單一清代考證學著作為主題的專書研究。該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由兩章組成,探討梁玉繩的生平、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而第二部分則包含四章,其中充滿了從梁玉繩對司馬遷《史記》中秦代描述的處理中提取的範例。因此,Riegel 在這本559頁的書中實際上僅涉及梁玉繩《史記志疑》的一小部分。讀者還應參考線上補充資料(https://ieas.directfrompublisher.com/sites/ieas.directfrompublisher.com/files/Online%20Supplement%20to%20A%20Journal%20of%20My%20Misgivings.pdf),其中包括表格、附錄以及總計253頁的索引清單。該書的兩部分截然不同。第一部分從廣義上描述了這位史學家,而第二部分則涉及秦代歷史的具體問題。在第二部分中,Riegel 詳細展示了梁玉繩用以糾正他認為司馬遷文本中錯誤的方法。就第一部分而言,有兩個主題值得特別關注。首先是 Riegel 在梁玉繩的傳記中強調了梁九次未能通過殿試的事實,並指出他在40歲那年決定不再參加考試的同一年出版了《史記志疑》。Riegel 將此解釋為梁「抓住機會」過上「知識分子與學者的特權生活」的刻意決定(第20頁及以下)。此處人們可能會質疑,這種解釋是否受到 Riegel 作為一位現代學者對傳記主角的同情所影響。傳統中國對梁玉繩選擇成為史學家而非服務國家的解釋,可能會認為這是梁玉繩不適應清朝體制所引發的深刻挫敗感的結果。當然,我們確實知道通過考試有多麼困難。另一方面,讀者可能仍對梁玉繩失敗的原因是否僅限於考試程序的著名難度感興趣。Riegel 對梁的同情在他引用錢大昕(1728–1804)對梁的讚揚之詞(第25–30頁)時也顯而易見,或者當他提到梁「可能只是得出結論『不值得費心回應』」段玉裁(1735–1815)對他的指控時(第43–46頁)。段玉裁指責梁抄襲其師戴震(1724–1777)關於《水經注》的研究。儘管 Riegel 引用了瀧川龜太郎(1865–1946)對梁的批評,稱其「過於拘謹」(第24頁),並在某處提到梁「對迂腐的喜好」(第128頁),但總體而言,他對梁的態度幾乎總是正面且肯定的。然而,人們可能會問,梁的迂腐是否也可能是考官不讓他通過的原因,或者這是否是他因考試被拒而產生的心理反應。 (Jeffrey Riegel, A Journal of My Misgivings: Liang Yusheng, Sima Qian, and the History of Qin. China Research Monograph 79.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23. 559 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