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Such Portents under This Dynasty”_ Reinventing Wonders in High Qing Institutional Historiography

作者名: Bian He - Princeton University
期刊名: T’oung Pao
期数: T’oung Pao 111 (2025) 165–206
其他信息:

摘要

「本朝無此徵兆」: 重塑盛世清朝制度史學中的異象

本文追溯了跨朝代制度性史学中对“物异”现象的记载,尤以清代续修《文献通考》为核心。研究表明,中国史学传统中记录天象异变的悠久实践,在清廷构建自身制度体系时遭到严厉批判。经过删减且按年代编排的清代物异章节,揭示了盛清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该政权认为在其开明统治下不可能出现灾异征兆。此外,《清朝文献通考》提出了全新阐释框架,将物异界定为真正超常的现象:既无法通过防灾赈济措施应对,亦不能以任何已知的五行关联体系解释。天人感应思想在盛清时期的持续影响力,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与学术论辩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原多語言摘要:本文考察《文献通考》及其所衍生的编史学传统中对“物异”记载的演变,特别关注 乾隆朝开设“三通馆”并对清代典章制度有别于前朝之处所做的界定。《皇朝文献通 考》对基于洪范五行理论的史学传统提出了猛烈的批评,并将发生在清朝统治期 间的“物异”记载改为按编年排序并大量删减。这表明,盛清时期官方主导的史学叙 述将“物异”的概念重新界定,在认定“妖异”不可能在本朝圣明之治的前提下发生同 时,也将可以人为干预并避免的“灾”从“物异”的范围中排除出去。其结果导致留存 在《皇朝文献通考》中的“物异”无法用洪范五行解释,而成为某种超越既有知识范 式的奇特现象而被记载。由此可见,关于天人感应的辩论揭示了盛清时期的思想变 迁与政治文化如何复杂互动的一个侧面。)